{{ $t('FEZ001') }}蔡凱玲
{{ $t('FEZ002') }}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|
[周刊王CTWANT] 基隆望海巷潮境海灣海洋資源保護區「海綿寶寶誕生了」,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水下志工及海底鏡頭,首次記錄到桶型海綿產卵過程,為海綿寶寶的誕生留下珍貴畫面,雌、雄海綿相繼產卵、排精,海底如白雪紛飛。
海科館潛水志工蔡聰賢、陳宗偉及陳南宏等人,6月27日下水檢視桶型海綿,發現眼前20米距離,約有20至25顆雌性海綿正在產卵。海科館今日公開影像,畫面一開始雄性海綿先排了一次精子,約10秒鐘,又一次大噴發,海底煙霧瀰漫,接著雌性海綿排出卵團,周圍珊瑚、海洋生物上有許多卵塊堆積,整個保育區像下過雪一般。
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表示,透過顯微境觀察志工採集回來白色卵塊,發現是分裂中的受精卵,令人振奮。她說明,桶型海綿和珊瑚一樣,固著在海中成長不會任意移動,也是台灣最大型的海棉,為內凹桶狀、雌雄異體,產卵期通常在春末夏至新月前一天,或是月圓後第二天,最佳水溫介於攝氏26至27度,雌性海棉會先排卵,雄性海棉再排精子。
海科館長陳素芬說,國內外研究資料指出,桶形海綿生長緩慢,但壽命很長,潮境海灣能夠有這麼多的桶型海綿相當難能可貴,需要大家共同愛護與維持,盼桶型海綿可以年年順利產卵,讓更多海棉寶寶進駐保育區。
海科館提及,桶型海綿可以24小時不斷的過濾大量的水,以10公分見方的海棉為例,1天可以過濾50噸海水,除了桶內是許多魚類喜歡休息的地方,也有許多細菌共生、無脊椎動物居住,更會有魚類啄食桶型海綿表面,在海洋生態扮演重要角色。
{{ $t('FEZ003') }}2022-06-30
{{ $t('FEZ004') }}2022-06-30|
{{ $t('FEZ005') }}|